学习王新法 永做好心人
最近,我认真聆听了王新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,心灵为之震撼,正能量猛然提升。
曾记得发生在三、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,加拿大籍名医白求恩,为了支持中国的正义战争,不远万里,来到中国,在战火纷飞的危险火线,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,救治伤员,不幸牺牲。毛泽东评价他的死“重于泰山”。白求恩的事迹,曾激励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奋不顾身。如今,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和平年代,国内也不乏类似白求恩的先进人物,王新法同志堪称典型代表。退伍后的王新法,本可以在家乡悠闲地过完自己安逸的晚年,但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——义务扶贫,从远隔千里的石家庄,深深扎根在偏远落后的小山村——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,经过4年的艰辛努力,使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甚至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薛家村青山绿水之间。
从王新法诸多感人的事迹中,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闪光点,这些闪光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髓所在。
占据道德的制高点
王新法同志被评为道德模范是当之无愧的,他的事迹不仅感动湖南,感动中国也毫不虚夸。这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,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。他的人生价值观排除了索取,他的心中充满了真挚的爱。信仰的力量、道德的力量战胜了一切私心杂念,使得他极少顾忌自身的家庭利益,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健康。这是那些损人利己的实用主义者望尘莫及的。在物欲横流的市井中,道德滑坡甚至沦丧是可怕的。王新法同志之所以赢得广大群众特别是薛家村村民的敬重,是因为道德的力量倾向于正义的天平一边。
精忠报国的军人情
作为一名退伍军人,王新法退伍不褪色,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战斗的精神,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,从不在矛盾面前绕道。山河园的建成,不仅使散落各处的英烈遗骨有了存放之处,更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拜和景仰。尽管其间遇到的困难很多,但“不到黄河心不死”的顽强奋斗,最终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。精忠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王新法同志用实际行动和群众认可的结果诠释了精忠报国的真谛。
真心为民的慈善心
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,有的地方通常采取“等靠要”的简单办法。而王新法却与众不同,他是花自己的钱,吃自己的饭,办老百姓的事。在考察调研阶段,他是一个“赶都赶不走”的人,他是铁了心真扶贫,而不是作秀摆架子,走马观花争面子,一条条致富路,一座座连心桥,是见证王新法同志真心为民的不朽丰碑。4年间,他窝居在仅8平米的房子里,同时兼作办公室,住得简陋,穿得简朴,吃得简单,捐得甚多,付出与回报永远不成正比,他也从未想到索取回报。共产党员倡导执政为民的理念,更要有无数像王新法同志那样的践行者。而其前提是,拥有一颗真心为民谋福祉的慈善之心。
敢做敢为的责任感
王新法不是一个只善于纸上谈兵的吹牛者,而是一名任劳任怨的实干家,言必行,行必果。当面临风险时,他敢于第一个签下“生死状”,把危险留给自己,把安全让给群众,体现出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,困难面前敢碰硬的军人气魄。但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,他讲求原则,是非分明,决不姑息迁就。相比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稀泥的人,显示出令人敬畏的正能量。他生前留下遗嘱,死后不许大量燃放鞭炮,倡导生态环保的理念,对当地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,村民们代之以发自内心的哭声,沉痛哀悼他们的恩人。这对净化民风民俗、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。
共同致富的凝聚力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。王新法扶贫攻坚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,还在于他的思想工作做得细致到位,党员干部是群众致富的火车头。党员、干部首先以身作则,然后带领群众自觉参与。遵循并探索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成功的关键。先有扎实的考察调研,再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,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。凝聚民心,众志成城,团队整合,共同致富。如今,在南北镇薛家村,不是一个王新法在孤军奋战,而是一个团队在共同奋斗,而且还将有更多的志愿者加盟扶贫攻坚的队伍。相信薛家村的明天会更美好。
古人云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多崇拜、接近、效仿、融合正能量的人,成功的几率必将倍增。学习王新法,永做好心人,我们离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更近更快。(武陵区信访局 赵策灵)
编辑:刘译锴 编审:张馨引